首页 > 商业

行走河南·读懂中国 聚焦千年古都洛阳丨天阙 见证一脉相承的华夏文明——“探访洛阳中轴线”系列报道之七

来源:中原网 发表时间:2023-05-06 10:01:19
分享到

河南日报记者 田宜龙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吉小平


(资料图)

“五一”假期,洛阳龙门石窟游人如织。众人或拾级而上,与卢舍那对望;或探奇石佛古洞,邂逅魏碑真迹;或泛舟伊水,遥望天阙。

龙门、伊阙、天阙,同一地点三个称谓,背后是华夏文明的一脉相承。

伊阙得名与大禹治水有关。东汉班固《汉书·沟洫志》记载:“昔大禹治水,山陵当路者毁之,故凿龙门,辟伊阙。”北魏郦道元在《水经注》中也有相似记载。“禹凿龙门”一说流传至今。

伊阙为古时洛阳南面天然门户。今天站在龙门桥上南望,中间伊河碧波缓缓流过,两岸高山对峙。转身北眺,伊阙正与邙山翠云峰遥相呼应,两点间共同串起隋唐洛阳城的中轴线。

据唐代史学家韦述在《两京新记》中记载,隋炀帝杨广在迁都洛阳之前,于公元604年,曾率群臣登邙山、观伊阙,称洛阳“北据山麓,南望天阙,水木滋茂,川原形胜,自古都邑莫有此(一说比)也”。因此,伊阙被称为天阙。

隋亡之后,唐代仍以洛阳为东都,武则天时于龙门修建卢舍那佛坐像,成为龙门石窟的代表性造像……

随着历史车轮的前进,伊阙的门户作用逐步消减,而其文化功用与日俱增。到了清代,书法界出现碑学思潮,让龙门再一次“活跃”。

龙门佛洞内的“造像记”为魏碑代表作,因此这里成为清代士人寻访、捶拓和品藻之地。今天人们所熟知的“龙门四品”“龙门二十品”“龙门百品”等,反映了龙门在碑学领域的地位。

与龙门石窟相关的大量历史实物资料,涉及宗教、美术、建筑、书法、音乐、服饰、医药等方面。这些史料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华夏文明的发展过程,龙门石窟因内容题材丰富,成为世界伟大的古典艺术宝库。

“穿汉服、游神都”,我们再次站在龙门桥上,沉浸式体验华夏文明,感受内心深处的文化最强音。

关键词:

保安全、拿资格、抠细节 冬运中心全面进入北京冬奥会临战状态

2021-12-16

人民财评:稳步朝着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迈进

2021-12-16

靠双手让日子变得更美好

2021-12-16

第一观察·瞬间 | 中俄元首视频会晤:相约北京见,携手向未来

2021-12-16

世卫组织:全球累计新冠确诊病例达270791973例

2021-12-16

他们为何奔向先行示范区——2021深圳全球招商大会透视

2021-12-16

Copyright   2015-2022 南方木材网 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粤ICP备18023326号-21   联系邮箱:855 729 8@qq.com